◈ 131-承當並超越自己的修行
問:上師,那個座下歡喜地,他的歡喜是座下的?
mic答:歡喜地不論座上座下。
問:不論座上座下?
mic答:不論座上座下。
問:那和破初關是什麼關係?
mic答:歡喜地菩薩就是破初關,初地就是破初關。
問A:上師,那個初地他還不屬於親證本來是不?
mic答:親證本來。
問A:見道還不屬於初地?
mic答:見道也是初地,這個說法有很多,見道分也是初地,他也歡喜,他也可以不忘。
問A:證道分也是初地?
mic答:證道,我們的說法是八地。
問A:哦,證道是八地。那上師,大家說破了無明,那都是八地了嗎?那不都證道了,是不是?
mic答:對,破了無明,都證八地。
問A:嗯,那破無明師兄很多,都是八地菩薩了。
mic答:我們不講這個幾地幾地,幾地幾地是禪宗講的。我們就講你就是初地菩薩,他自己也不認他自己是開悟見性的,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見性的;到了證到二地了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哪怕證到八地了他也不認為自己是見性,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九地以上才是開悟的。所以這個叫修無止境,幹嘛要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呢?
問A:那他這個不認為自己開悟的就不承當唄,上師?
mic答:他承當也要超越,承當的同時也在超越。所以,哪怕是等妙雙覺,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只有佛是開悟的。
問B:這也是我們打長坐的特點體現出來的。
mic答:對,不斷地超越。
問B:就是。
問A:那上師,這個幾地菩薩他一直認為他沒開悟,那他就是一直沒承當?
mic答:承當了也不作開悟想。
問A:那這個承當有什麼啊?也沒什麼承當。
mic答:承當一念清淨,承當念念清淨,算承當不?承當了了覺知,了無所得,算承當不?幹嘛要承當幾地幾地呢?幾地幾地本身就是個方便說,前面不告訴你了嗎?幾地幾地是在你入世、入胎的時候能起妙用,那麼在你示現、說法、接引大眾方便,就是圓融的程度不同。好比我們說智者大師,誰都說這智者大師是八地菩薩,甚至是十地菩薩,那是他自己說的嗎?還是後人評價他的?他會說自己是十地菩薩嗎?
問C:不會,這是世間法人為給他分的,是吧?
mic答:就是啊,是大眾、後人根據他的示現來定他是幾地的,而不是他認為自己是證了幾地。好比彌勒菩薩也一樣,彌勒菩薩誰也都說,彌勒菩薩是十地菩薩,那他是十地菩薩誰給他定的?是他自己給自己定的嗎?那還是後人給他,這個彌勒菩薩起碼是十地吧。
問A:那上師,這個承當念念清淨的話,那他沒證道的他也能清淨,他也有清淨心。
mic答:不是告訴你了嗎?初見本位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承當念念清淨就是初見本位,至少是初見本位。
問A:但是他不是初地菩薩。(眾笑)
問D:又繞回去了。
mic答:是不是初地菩薩你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就算是我們所講的桶底脫落、根塵脫落,祖師大德給不給你印證,他也得觀察你三年。為什麼要觀察三年呢?看你的行為舉止,看你的言語道斷,有沒有落地,有沒有了手。沒有說:“哎呀,你今天桶底脫落,哇!你證八地了。”那說你證八地的這個人起碼是九地、十地的,對不對?所以,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你就是桶底脫落了還得觀察三年,這三年不是你的師父也不是你的上師評價你,是大眾去評價你,你這個行為舉止是做給大眾看的,不是做給某一個人看。
問A:上師,永嘉參六祖當時不也給他印證了嗎?
mic答:你聽誰說的?
問A:禪宗公案引用的。
mic答:就是,那也是後人彙集的。
問E:就是說他脫落了之後他沒有願力,不願意做功夫,就是說他那個毅力就不是很大了。
mic答:他脫落了還要做什麼功夫啊?
問E:他要保任。
mic答:他要做什麼功夫啊?脫落還要保任,他打都打不走,趕都趕不走,還用去保啊?
問E:不用保了。
mic答:是啊,還用保什麼?
問E:嗯。
mic答:你說:“我是肯定了。”別人說:“不是,你那哪裡是?你那只是個境界。”“哦,是嗎?這只是個境界嗎?”你看,產生懷疑了,這種就需要保任,人家一講你的立場不堅定了,馬上被左右了,這種就需要保任。趕都趕不走,打都打不跑了保什麼?保個什麼?有什麼好保?所以,好多這些師兄一認為自己悟了,就拿著母音師尊的《略論明心見性》,挨個作比較。哇!師尊講的這個我也有。哇!師尊講的這個我也有。哇!一看了不起,不等於印證自己是十地菩薩嗎?一講起來,哎喲,這個都很相似,這找對比、找比較都不是。
問E:他有些是座上脫落的。
mic答:座上叫能所雙忘,不叫脫落。
問E:能所雙忘,不叫脫落,真正脫落就是座下?
mic答:脫落是座下。
問E:哦,這個問題好厲害,關鍵搞明白。
mic答:對。
問F:座下脫落表現在就是有願,但是不執著,就是像我們那句,有這個願在。
mic答:你是在找對比嗎?
問F:我不找對比。
mic答:那你找什麼?
問F:找印證。(眾笑)
問B:一引就入套,你說我從來沒找過什麼。
mic答:我們喜歡聽師兄自己描述,什麼叫印證?首先你自己得有認可,你要能夠證據確鑿,能夠承當下,為什麼要用這個詞呢?就是你已經肯定得很好了,這種情況下才能夠找印證,你還有一點懷疑,你都不用去找,繼續修吧。我們所講的是,我們念念要承當的,承當自己的每一步修行,同時,還要時時刻刻超越,超越我們自己的修行,承當了同時還在超越,所以,這個就不存在錯過。你不用去懷疑自己的修行,不會懷疑就不會錯過,所以在修證的路上來講的話,越走你就越穩,腳跟就越能夠立場堅定,因為沒什麼好懷疑的,自性本來具足嘛,誰能說你沒有?誰能說你沒見性?所以我們說:“每一位師兄本來就是打開的。”師兄們說:“上師怎麼樣才能夠知道我是開悟的?”我們就回他:“你先關上了我再給你說。”本來就是打開的,本來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的,所以我們說自性本具,本具在哪?本具在流露上,本具在作用上,本具在承當上。
問C:找它幹嘛。
mic答:你找它幹什麼?找它不就是頭上找頭了嗎?
問G:騎驢找驢。
問C:太複雜了,簡簡單單就好,越複雜越粘著。
mic答:對,所以我們禪宗裡面有一個宗門叫溈仰宗,溈仰宗講什麼?溈仰宗就講本來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就跟六祖所講的是一樣的,就是這六種根本,就講這個。他越是講最直接的,越是找不到接班人,所以溈仰宗也就是傳了兩代就傳不下去了。
問G:哇!古人根基這麼好也傳不下去?
mic答:對啊,溈山、仰山就傳了兩代。
問C:一下就傳不下去了?
mic答:傳不下去了,這後面都是重新再立起來的,但已經不是那個風格了,只是有個名相在,哦,還有溈仰宗,還在還在,但不是祖師的那種風格了。
問C:他是破傳承,還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呢?
mic答:這種契機的人不好找。
問G:但您說那個時代按道理應該根基很淳厚,應該很犀利才行啊。
mic答:生不逢時,也不相應。
問H:其實我們也是修這個印心宗修到這一步上才明白這麼多,你要是剛開始接觸,也是接受不了。
mic答:好比說你可以要找一個根塵脫落才是見。
問G:那就麻煩了。
mic答:那你這個也是聖境高推。
問B:都擋到門外去了。
mic答:對,好多你都擋在門外了。所以說你要從小乘佛教來講,他就講見地,他講知見,你知見正了就是初果阿羅漢,所以初果阿羅漢往返七次人間就可以證大道,這是最簡單的。所以見是不能夠否認的,當下一念清淨即見法身佛,沒有說當下要根塵脫落才是見法身佛,這個不必要聖境高推。當下一念清淨是什麼?觀照,觀照就是當下一念清淨,這就是見法身佛。
問C:上師,我現在想想,回頭再想想咱們這些師兄,包括我在內,我們問的最多的也就是座中的一些境界,或者是狀態。但是現在再回頭想一下,其實這些根本沒有必要的。可能是需要問可以問,但是最關鍵的還有就是說座上用功,座下你啟用、承當、踐行,就這麼簡單,我是這樣認為的。
mic答:簡單包括在一切複雜當中。
問C:是,確實是。
mic答:你回過頭來看似很簡單,但是我們從初機開始,修的這一路走過來,是有個複雜的過程的。
問C:不然的話,親證不到本來嘛。
問H:現在還在這迷裡面,還在這還繞。
問C:有時候需要簡單一下,不需要去繞那麼多。
問B:要接引一個人太難了,太難太難。
mic答:這個任務交給你了。
問G:其實很多時候師兄們提出境界,上師給你答只是讓你安心,讓你安心下來讓你不住,不住就超越了。
問H:都想弄個明白才能不住,是不是啊?
問G:對,你要不弄明白,你心不安,你在那倒騰,在那思量,在那判斷、比較,你心不安怎麼承當呢?怎麼清淨呢?其實我覺得上師開示就是這個作用,當下給你化解開。
問H:知道了,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子,你不明白的時候肯定是迷的。
問G:其實上師您那天說的一句話,一切現象都是正常的,就不管出現什麼都正常,你承當它嘛,都是自性。
mic答:都是種子翻騰。
問G:對,都是種子嘛。
mic答:最後翻出個最大的種子來——諸佛自性。
問C:剛開始只是知道這個道理。
問:上師,他那個知見正了,就是說見道了,肯定座上是出現了能所雙忘了?
mic答:沒關係。
問:沒關係?
mic答:嗯,幫助你能所雙忘,它會加快,知見正也很重要。所以不要在是否見性這個問題上去做停留,不要停留在這裡,還要超越它。不迷就是見性,證到自己從來不迷,這就是開悟,迷過嗎?自性不迷。從小都是清淨流露,都是在觀照當中,哪一個沒觀照?從小,有多小?問你這個從小有多小?
問:沒有大小。
mic答:從小都在觀照,有多小?有一個答案還是要說的:娘未生時。娘未生時本已具足,娘未生時在做什麼活?
問F:呼吸。
問I:然後一直在說話。
問G:觀照,自然觀照。
問B:有一句話叫入胎為生。
mic答:出世為人。
問B:嗯,出世為人。
mic答:達摩祖師是從出世為人開始講的。異見王問他:“我有佛性嗎?”達摩回他:“人人皆有。”“與我有作用嗎?”“王若要用就有用,王若不用就沒用。”這異見王又問他:“那既然這本性有作用,作用在哪裡?我怎麼沒看到?”達摩祖師就開示他:“在眼能看,在耳能夠聽聞,在鼻子能夠呼吸,在嘴巴能言說,在身體能夠觸覺,在大腦可以意識,在手能抓捏,在腳能奔足。”這異見王也是大根器人,言下大悟,你說他這個悟是悟什麼?不是悟知見是悟什麼?他難道聽到了他馬上就桶底脫落了嗎?(眾笑)
問G:爆炸了,聽到爆炸了。
mic答:所以他這個言下大悟就是知見上的,知見上悟。
問B:也是相當於一個認取。
mic答:就是認取,哦,這個就是自性,一看這就是認取。
問C:認取就是承當。
mic答:這個承當也很重要,所以禪宗說貴在承當。
問G:沒錯沒錯,貴在承當。
mic答:你如果承當不了,那你這個修行沒有意義,所以貴在承當。
問:那個承當還必須要上師的幫助,光有自己承當不行是吧?
問B:這個認取從來都是上師指示的,不可能自己……
mic答:你這個話說得奇怪了,你不是自己承當的我還替你承當?(眾笑)
問B:這個是兩方面的,一個上師指示,自己承當,兩方面缺一不可。
問G:這叫心心相印,是的。
問:上師幫你肯定自己,自己不疑、承當。
mic答:我時刻都在幫助你,你時刻都在懷疑。(眾笑)
問C:他在承當自己的懷疑。
mic答:我們是這樣的,你承當不了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在幫你承當,鼓勵你承當,你一旦承當下來了,時時刻刻都在否認你,為什麼?讓你不要住在上面,要超越。
問C:沒錯,一直在鼓勵。
mic答:要超越,所以承當的同時還要再超越。
問C:有點像哲學,又高於哲學。
問G:其實作為一個善知識,他的妙就妙在這裡,他的作用就體現在這裡。
問D:你這也是承當。
mic答:所以就是不斷地否認,你的那個腳跟會越走越穩,因為你不再會停留了,還不行還要再往上。
問C:今天晚上很精彩。
問G:太精彩了。
◈ 132-如何是真正的承當
mic答:這字裡行間之間是什麼?
問:字字分明,念念不住。
問A:處處皆佛。
問B:那是空白。(眾笑)
問C:上師說它是什麼?
mic答:嗯,我要看每個人的回答。
問:大家都試著答一答唄。
mic答:對。上師講什麼是上師的,不可能是你的。你剛才說什麼?
問B:字裡行間是空白。
mic答:空白?
問B:嗯。
問:你的見不空,你能看見。
mic答:他說他的,你也可以說你的。
問:就是,我說了。
mic答:說了什麼?
問:我說字字分明,念念不住。
問D:了了覺知,蕩然無住。
問E:是遊戲。
mic答:誰還有答案?
問F:自性流露。
問D:清淨自性。
問G:自然流露。
問B:明明看到空白還有什麼複雜的嗎?看見都是空白。
mic答:你答你的答案就可以了,(眾笑)你也不用做解釋。這個叫自然流露,自然流露就是看大家怎麼去言說,沒有論對錯,不論對錯,就看你當下一念。所以說這個回答每一個人的風格就看出來了,怎麼回答都沒錯,都對,都可以打滿分。但是要敢說,不敢說就證明還落在一個對錯上去做分別,哪有答案啊?你看禪宗一千七百條公案,哪有答案?答案數不清,所以說沒有答案。
問D:一個人一個答案。
問:這其實也是一種承當,我記得一四到一五年那年打七的時候,您說的那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承當它是一種勇氣,當仁不讓的勇氣。
mic答:就是啊。
問D:敢說就是滿分。
問A:這個承當用洞山祖師的話最圓滿:“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mic答:你又來這一句。(眾笑)
問:萬金油是吧?放哪都行。
問A:這就是承當。
問D:有你最精彩。
問C:師兄你的問題提完了?其實你提的問題挺好的。
問H:什麼好玩,大家見笑了。
mic答:你看我提的問題沒幾個人回答我。**師兄還沒回答呢,**師兄就弄個“渠今不是我”來回答。(眾笑)
問:那是祖師的,不是你的。
問A:字裡行間無有一字。
問G:那還有字啊。
問:為什麼不能有字啊?
問G:無有一字那還是有一字啊?
mic答:這就落在有沒有上面了,是吧?
問A:字裡行間“我”無一字嘛。
問G:還有一個“我”。(眾笑)
mic答:你看有分別就有爭議了,(眾笑)所以心*師兄乾脆來一句“遊戲啊”,你看這個話先說在前了,在後面他們才開始遊戲。
問C:上師像有些師兄他做功夫做得很細,這個細體現在那方面呢?比如說心*師兄那天你說心*師兄做功夫做得很細,那這個怎麼個體現呢?
mic答:這個細就體現在心*師兄問得好上面。(眾笑)
問A:這個回答妙,這個回答太妙了。
問C:因為上師有時候我會拿自己的打坐,去對照上師的開示,但是有的地方也對照不上,也有時候我會想我對上了,到時候如果有師兄提問到的話,我也有過這種感受。
mic答:這個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找對比,找對比就算每一步都對上了那也不是。
問C:因為對於我來說的話,我覺得我以前是比較簡單的。
mic答:為什麼說你不是呢?這就是走路還用扶梯、用拐杖,有住。
問A:心*師兄提這個問題,就是這一念被她抓住了。
mic答:嗯。
問A:這一念被抓住了,我也問上師,上師曾經回答過我,說這一念被你抓住了,我還是去參究了很久。
mic答:這個套把你套那麼久?
問A:但是很有用。
mic答:好可憐。(眾笑)
問E:上師,禪機上的東西就是說它是沒有對錯的?
mic答:沒有對錯,它主要就看你一個是肯定不肯定,第二個看你粘不粘著,有沒有粘著,有沒有粘著在事境上。
問F:有時候看起不起分別、粘著。
mic答:有沒有落兩邊,落在分別上就落兩邊。
問F:對。上師,我把他那個問題換一個問法,這個知和識的區別是什麼?我們經常說知、知道,也經常說識,它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mic答:這個用語古今用法不一樣,古人名識,古人喜歡用識。為什麼說古人喜歡用識呢?它是方言變化,知是北方的方言,識是南方的方言。你像那個閩南話、海南話、潮汕話還有客家話,現在是屬於南方的用語,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它是中原的普通話。像我們有時候說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啊?這個古代的普通話就是這麼說的。那你看現在好多人就指著某一個名人的名字問,你知道他不?這是現代人用語,所以知和識在這裡是沒有分別的,用語是一樣的。
但是在我們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這兩個字在功用上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說到識,識是粘著在上面的叫識。知有時候也帶有粘著,它帶粘著它就是識了,它如果不帶粘著的話就是知,帶粘著的知叫知道,這是帶有粘著的,不帶粘著叫覺知。所以以前的禪師就說了: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是眾惡之門。
問H:為什麼是眾惡之門?
問:粘上去了。
問G:粘著。
mic答:粘著了嘛,粘著就是眾惡。
問D:這個識有識別,只要有識別、有分別它就會粘著。
mic答:識用到第八識上它就是中性的,第八識可以說是無明,無始無明,也可以轉成智慧,所以我們說轉識成智,就是轉第八識為根本智,這叫轉識成智。無明一轉念就是佛性,功用就在這裡,所以出現無明瞭是好事。禪宗說疑根出來了,疑情出來了,這時候轉身就能夠了手了,轉識成智就在這一點上,轉第八識為根本智。
在一念無明的情況下體現得最清晰的是什麼呢?平常心,很平常的,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住,什麼都了不可得,平常心。接下來又說平常心是道,你不要錯過,這平常一轉念就是歡喜,你不要錯過它。平常怎麼轉成歡喜啊?了了常知就是歡喜。所以念念平常的時候,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歡喜心油然而生,這叫法喜,所以說平常心是道。
問H:上師,在座上體會到這種平淡歡喜,就是什麼都不粘著,都不住著。
mic答:相似的,座上是相似的,我們講座下。
問H:座上能體會到。
mic答:我知道啊,座上有咒在,有手印在,有佛菩薩的七分加持在,這個是很容易的。所以座上出現輕安也有,但是座下出現輕安力量就很大了。
問H:要用,就是要怎麼用?
mic答:座下出現輕安沒有?座下?
問H:也有。
mic答:很短暫吧?
問H:不常見。
mic答:座上比較長,座下比較短暫。所以功夫如何主要看座下不是看座上。座上有七分佛力的加持,那座下呢?座下就靠你的三分自力,你要不用就是錯過。
問C:上師老是說這個用,有時候體會到這個發願也是用。
mic答:對,沒錯。
問C:有時候發願就覺得發得很大。
mic答:發願也是用。
問C:但是有時候發了就變成口頭禪了。
mic答:口頭禪也是用。
問C:也是用啊。
mic答:好過你不用,好過你連口頭禪都沒有,只管隨妄念去。是吧?
問C:剛才我的腳抽筋就跑回房間那裡。
mic答:所以你看這口頭禪,別小看口頭禪。
問C:我那個腳突然間,我坐在上面覺得都動不了,可能我就快不行了。剛這樣想,不過一動念我就轉念過來,不行我還要修行,還要跟上師修行,就沒事了,剛才那個腳很痛。
mic答:你看這也是願力,願力不一定是那一句才是願力,好多句都是願力,一轉念就是願力了。
問D:對,平平常常口頭禪,關鍵的時候就是一轉念。
問C:這個信心也很重要,對上師的信心。
印心七六七第四天
(2018年2月3日)
◈ 133-用站軍姿和牆蹲來培養元氣
mic答:飲食上可以培養,那個要慢慢調,打坐也可以,還有一個站樁也可以。我們是站軍姿,靠著牆站軍姿。
問:上師親傳站軍姿。
mic答:這也是在培養元氣。對,怎麼樣?
問A:這個地方很緊。
mic答:還有方法,你看,這麼站哦。鼻子頂著這個牆慢慢地往下蹲,然後再站起來。試試看,腳不能動,腳要頂到牆。
問A:這個方法好啊。
mic答:一個是站軍姿,一個就是蹲牆。
問B:上師,您剛剛說這站軍姿可以培養元氣是吧?
mic答:可以啊,你那個筋拉長了,元氣就培養起來了。
mic答:你今年多少歲了?
問A:四十二,我蹲不下去。
mic答:你得鍛煉了,不鍛煉要……
問A:要掛了。
mic答:要掛。(眾笑)
問A:這個蹲不下去就慢慢來,一點一點來?
mic答:對,一點一點來。
問A:這個站軍姿站多長時間啊?
mic答:站軍姿也是兩個小時,從半個小時開始。
問A:回去得好好鍛煉,腰痛得特別難受。
mic答:剛才這些就是練腰的。
問A:蹲牆、站軍姿是培養元氣的。
mic答:培養元氣,練腰跟培養元氣相結合。
問C:回家我也得學學,我腰也不行。
mic答:你試試看,試試看。
問C:試試看也不行。
mic答:試試看沒事的,不行就不行嘛。站開一點,與肩同寬。哎呀,不錯。手可以張開,手也要貼著牆。不錯,繼續,蹲到最低,繼續。
問D:可以啊。
問C:這應該是練氣、練腰。
mic答:對,練氣、練腰、練平衡。
問E:上師,腰酸與打坐的時候腰背是弓著的有沒有關係啊?
mic答:有,有。
問F:他今天這一座很直,就是今天的這一座。
問A:我嗎?
mic答:她是說他,他的像蝦米一樣是吧?
問A:我挺一會就痛得不行。
mic答:他那個頭太低了,你這個頭不要太低,稍微能夠把這裡邊藏住就行了,不能太低。我們打坐的時候,這個頂上的梵穴跟你的海底穴,百會跟會陰是一條線的,直線。
◈ 134-修無止境之“悟同未悟”
問:上師,這幾天打坐我感覺好像心力不夠。
mic答:心力不夠還是要多發願,發願就助長心力。
問:今天有一座就是本來也不疼,就好像有點煩躁,我就把這條腿弄出去,弄回來,三、四次。要坐八小時還情有可原,你看我坐四小時就出現這種情況。
mic答:哦,四小時腿就出去啦。自動的啊?
問:自己動的,就想動,也不疼也不癢的。
mic答:想動,就動了一下哦?
問:四下。
mic答:四下就有點多了,要是動一下那倒是無所謂。母音師尊說可以動一下嘛,沒有說可以動四下。(眾笑)
問:那天坐八小時也沒動,今天坐四小時就動了,也不疼不癢。
mic答:不痛不癢的為什麼要動啊?
問:我也不知道。
mic答:你沒有藉口啊,你要是說又痛又難受你可以動一下,要有藉口。
問:還沒藉口。
mic答:就是啊,沒藉口為什麼會動呢?
問:心力的事唄,我就說是不是心力不夠。
mic答:心力還是管不住自己哦。
問:對對對。
mic答:有可能你持咒的速度慢了,有妄念進來了,導致你想動一下。要是妄念進不來,念念都在咒上,也許就不會動了。
問:對,這次打七挺好,把一些臭毛病都打出來了。
mic答:嗯,那是啊。打幾天了?
問:二十二號來的。二十二號到二月四號,就解七那天來的,解七那天還打七,就打九那天。
mic答:對,那你就十天了,十天不錯啦,十天已經開始進入狀態了。
問:還是不行。
mic答:那肯定不行,我們修無止境,什麼時候都不行,就是大菩薩了也不行,因為修無止境。所以不管誰問都說:“哎呀,我還不行啊。”悟同未悟,就算是悟了也是未悟,所以悟同未悟。何況是還沒悟的,悟了的都跟沒悟的一樣,何況是沒悟的,所以悟同未悟,這也叫修無止境。經常有師兄來給我們反映說:“某某師兄跟別的師兄說他開悟啦。”“哦,真的啊?”“真的。”“回去拿棍子打他。”把他這個開悟的相給打掉。
◈ 135-極力追頂可以培養中氣
問:上師,上座持咒追頂持咒,就是說剛上座也可以馬上就進入那種狀態嗎?
mic答:是啊,可以。你要是一上座就開始追頂了,那你這一座覺得時間是很快的,“唰”六個小時就過去了,這引磬一響,奇怪了,剛上座就響引磬了,什麼意思啊?那這個定力是相當深的,所以一上座就能夠極力追頂。
問:追頂的時候有一個是氣機很強那種,渾身抖那種。
mic答:那個是正受用的力量。
問:但那個好像耗用能量比較大。
mic答:不會,也會增長能量。
問:是,它能把那個中脈帶動起來。
mic答:對,那個培養中氣倒是很快。
問:對,然後那天我體會一下就是比較輕微的那種追頂。
mic答:不用力的,很自然的。
問:嗯,就是比較細微的這種,然後觀察到心念,就是心裡邊那個。
mic答:嗯。
◈ 136-自覺力就是解脫力
問:上次離開塔光回家去,那一天覺得很清淨,之後一直都在清淨當中,打不打坐都處於清淨當中嘛。今天下午這一座我就請假出去了,轉一圈。然後我坐在公車上的時候忽然間就覺得這個觀照多此一舉,一下子放下來就覺得和以前一模一樣了。
mic答:這才是真正的觀照。
問:感恩上師。
mic答:觀照也不可得。
問:對,發現觀照也不可得,就和平常一模一樣了,和沒修以前一模一樣了。
mic答:又回到人間啦,是人間穢土還是人間淨土啊?
問:都沒有啦,反正連了了覺知都沒有了,都無所謂啦。但是還是了了覺知。
mic答:這個我聽不懂了,連了了覺知都沒有了,還要了了覺知那是怎麼回事啊?
問:不是,就是不需要什麼認取不認取了。好像就從那時一直都有一個了了覺知在,就覺得自己一直處於清淨當中。現在放下這個念頭,不需要怎麼樣一直認取,不需要去體會,它就是自然而然的,就和平常一樣。
mic答:又回到自然觀照了,這就是自然觀照。
問:好,感恩上師。
問A:上師,我想問,自然觀照就是說有的念頭起來之後,可能……
mic答:這就已經自然觀照了。
問A:有時候可能還是跟著流浪。
mic答:觀照不流浪啊,流浪是流浪,那你是自然流浪不是自然觀照。
問A:有時候某一件事起來之後,我還是跟著跑。
mic答:跑就跑嘛,跑了還要回來的,回來那一刻就是觀照,跑的那一刻就是流浪。你由這個自然流浪過渡到自然觀照嘛。
問A:那我明白了,就是跑了拽回來跟上座一樣,跑了回來跑了回來,就是來回訓練它。
mic答:對,凡聖同居土,會觀照就是聖人,流浪就是凡夫。反反覆覆,一會當聖人一會當凡夫,一會當聖人一會當凡夫,凡聖同居土,在你自己這個世界上就是既有凡夫也有聖人。
問A:剛上師說的放下這個身體四大假合,明知這個道理,就是放不下。
mic答:我也放不下。
問A:上師放不下是給後人說法。
mic答:不該放下就不能放下。
問A:這個就又糊塗了。
mic答:還要用嘛,要發揮餘光。就像蠟燭一樣點到一半了也可以讓它不亮,那丟掉了多可惜,還有一半,它還可以發揮餘光。人身不易,你要記住,我們放下是沒離開這一句“人身不易”,想得個人身再來很不容易。要做不了主的話,也得排長隊排很多劫才能夠得這個人身。要是做得了主的話,天地任橫流,你想怎麼來都可以。
問A:那不要緊,等走的時候上師加持加持我,(眾笑)再轉生海南,是海南戶口,離您近了嘛。
mic答:到你來的時候海南都不要戶口了。
問A:海不海南無所謂,離您近就行了。
問B:結果上師又示現在東北去了。(眾笑)
mic答:那這個是走馬燈哦,你找我,我找你。(眾笑)
問A:走到哪我跟到哪。
問C:這個得好好打坐了,不好好打坐上師就跑了。
問A:不好好打坐對不起上師,對不起上師傳這個法,不好好修行,不好好幹活。
mic答:沒事,你跟著“覺”,上哪都一樣。覺就是自覺,自覺在哪都是大放光明,這個是最究竟的,而不是跟著誰。
問A:我的修法好像有一種依賴,依靠似的。
mic答:對啊,我們就依賴自覺,沒有自覺你誰都依賴不了。你這個心的嚮往就是自覺的力量,你本來就具足這個自覺的力量,所以你嚮往佛法,嚮往諸佛菩薩,嚮往歷代祖師,嚮往上師,都是靠這個自覺力來嚮往。沒有自覺力你根本嚮往不了,這個力量就可以大放光明了,這個自覺力就是解脫力,所以我們解脫就靠這個。這回知道奧妙了,這是心中心又心啊。所以剛才我們心*師兄說,我什麼都不要了一切都放下啦,這是自覺力的作用啊。所以我們人人都要回歸到這裡來,自覺力啊,解脫力啊。
問A:那還是經常跟事情粘著。
mic答:你粘著也是這個力量在作用,自覺力啊,你用什麼不用這個力,能離開得了嗎?你看伸手拿上,這不是自覺力嗎?你什麼時候離開過?所以大寶法王的開示也是這樣,自覺即解脫。自覺就是解脫,法界的力量都來自於這裡,沒有邊際的。
問A:自覺是不是觀照?
mic答:是啊,自覺就是觀照,見性也是自覺,成佛也是自覺。
問A:成佛就是持續可以觀照的人,可以持續觀照的人。
mic答:覺照無邊,覺照無邊就是成佛。也是觀照成片,就是覺照無邊。
問A:那這個觀照就是出離?
問D:後面師兄聽不見吧?
mic答:你大聲點他就聽見了。
問E:心*師兄在發,沒事待會發到群裡。
mic答:所以它的聲音是最大的,你看它雖是無聲的,無聲便是大聲。這個最大的聲音是用眼睛來聽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這個“見”就是性,所以叫見性。這是《楞嚴經》上的話:“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笑什麼?正笑之時,笑不是笑。(眾笑)黃師兄,你也來兩句吧,有話說嗎?
問F:沒有。
mic答:沒話說也要自己承當,一切修行貴在承當。所以我們講的話你聽得懂了就要直心承當下來,這樣你所了知的與我所講的就是同一個東西,這個叫無二無別。這個就是《恒河大手印》裡面所講的:“應知傳承諸上師與我心無別。”就這個意思,所以這個需要承當。“傳承諸上師與我心無別”,這個“心”指的就是認取和承當。所以接下來第二句話:“見定行一切行持皆攝於心。”都是心的作用,所以你要承當下來才會有正見、正定、正行。第三句:“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回歸清淨的方法和染汙諸法都是我們這個心自然顯現的,所以叫“無量顯現染淨諸法”。所以說大家不要著相,“染淨諸法”皆是心的作用。
問A:那就是不著相不染汙。
mic答:對,所以剛才跟心*師兄的交流是清淨也不可得,你要著了清淨相那還是執著嘛。
問A:還不是在觀照中。
mic答:咱們《金剛經》上有一句話:“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法尚應舍”就是清淨道、清淨法,這個法都要舍掉的,清淨都得舍掉的,何況是非法。
問A:對,這個透。
問F:就是一個觀照就解決了,一直觀照下去。
mic答:觀照也要舍掉,但這有個過程。但是,這還有個過程啊。
問A:能做到就是自圓,不照而照,自然就是。
◈ 137-發願可以覺破無明
問:上師,見性跟座上翻種子這個多少進度有沒有關係?好像不一定哦,有的人見性很快。
mic答:都有關係。我們所講的一切知見都離不開見性,一切知見都在自性當中。那所謂見性是見根本,見清淨本來,這叫見性。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妄想、執著,包括妄念紛飛,包括各種境界,都是由我們的八識田翻出來的,這個八識田它有兩個名稱:一個叫無始無明,一個叫如來自性,指的都是這個八識田。所以我們說所有東西都是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種子,最後翻到種子翻透了,你就徹底見到這個八識田了,就我們所講的無始無明,這個鐵圍山,這黑漆漆的桶,一見到八識田,一轉念就是見性了。所以見到無始無明一轉念,轉識成智,八識嘛,根本智,轉八識田為根本智,這就是見性。所以說打坐,包括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都是要讓它出現無始無明,這才容易轉身。
問:最沒意思了,就是覺得什麼也無味。
mic答:就是啊。
問A:上師就是等於說破無明和見性有很密切的關係?
mic答:它就是一回事,破無明就是見性。
問A:上師,前天晚上正好聽您說了這個鐵圍山之後,我們昨天早晨打八就有點像這個師兄提出來的像鐵圍山了。
mic答:是,打七是最容易的,第七識打掉啦。
問A:整個八個小時都是像鐵板一塊,就是原來有個輕安沒有了,感覺身體在那個地方,就在鐵板那裡念,咒也不是很順,就想下座。當時因為剛剛才聽上師講過要發大願才可以破無明、破鐵圍山,當時就發願啦,發願昨天八個小時就硬挺過去了。
今天早晨我們全部打十,我打到七點鐘的時候,就突然前面的那些輕安又沒有了,後四個小時就又恢復到昨天那個,就比昨天那個更加難過,更加黑。念咒也不行了,腳也痛了,什麼毛病都來了,最後就想下座了。我三次舉到頭上念了十五句咒語了,等於說投降了。(眾笑)第三次投降的時候我就下座了。下座後我就後悔了,我說為什麼當時我就沒想到上師講的要發大願才能破無明呢?當時為什麼就沒有想到發大願呢?
mic答:所以這個大願我跟大家說了,是平時累積下來的力量,不是你出現鐵圍山了你再來發大願,生不起來了,你只有乖乖投降。(眾笑)生不起來的,這個發大願重要啊,平時日常生活當中就磨練出來了。
問A:所以上師,它現在非要我來個三破鐵圍山。
mic答:我看你這是鐵圍山在破你。(眾笑)
問B:這個臨時抱佛腳沒用的,我聽他在發願呀。(眾笑)
問C:上師,這個破無明除了發願再沒有其他方法了?
mic答:發願就是發菩提心,發解脫心,發願就是自覺,覺破無明,破無明要靠覺性。所以平時的觀照、發願,都是在為我們這個破無明累積力量,要不然這個叫死關,這個無明就是死關,為什麼呢?出了這一關就是活過來啦,沒出這一關就是死關,六道輪回的死關就在這裡。六道眾生誰都離不開這個死關,破不了這個死關,就是被無明關在這個六道輪回裡面。所以要破它唯有般若智,沒有般若智是破不了它的。
問C:我在六、七年前跟了一個上師,就出現這種情況,打坐時候就是發菩提心發不了,整天這個出不來。我就問這個上師,上師說不要坐了,做事啊。
mic答:哦,他叫你停下來不坐了?
問C:嗯,做事啊。
mic答:做事沒有用啊,有什麼用啊?
問C:你按照你的願望,可以做你的事。
mic答:所以說要發願,做事有什麼用,做事不還是沉淪在輪回中嗎?如果做事能夠破無明的話,這世界哪有眾生啊?
問D:上師,這個般若智就是禪定啊?
mic答:對,般若智,禪定解脫。
◈ 138-能所雙忘後的定境
問:有個事情所以我想問一下。
mic答:好,你問吧。
問:就講今天這一座吧,我上去的時候就是按照上師講的,心念耳聞,持咒的速度也快這樣子,因為我原來我從來也沒有交流過哦,十多年以來吧。
mic答:有啊,你不是跟我交流過嗎?
問:那就是現在我跟您交流了,現在按照您的方法在打坐修行。所以這前兩天我不講有問題嘛,打坐的時候思想也不定,就是說有時候打得很煩,然後睜開眼睛看看。
mic答:煩惱即菩提嘛。
問:我看看有的人打坐嘴巴動動動,一下子又靜的那種。
mic答:入定。
問:我說我怎麼感覺老是打坐老是念咒不停的。
mic答:誰都一樣。
問:我今天打坐,念了一段時間,瞬間一下子就咒也沒了,妄念也沒了,就這樣的,空掉了的那種,反正我也說不出來。
mic答:你說不出來我也知道。
問:然後我咒念不出來,念不出以後,我也不管它。
mic答:嗯,就定在那裡。
問:因為我再念,繼續念,它念不出來。
mic答:念不出來就定在那裡嘛。
問:後來我就坐在那塊,坐到後面,我又念了。
mic答:能所雙忘了,能所雙忘之後還會提起的嘛。
問:後來我又念了,不過現在好多細節都忘掉了。
mic答:不要記住,當下。
問:當下哦,好,然後我念了,就知道這兩個嘴皮在動。
mic答:就是咒還在。
問:對,咒還在,我聽了下咒還在,但是這咒我聽得很清晰的那種,嘴皮動,嘴巴裡面也不動了,好像就是在這裡動。
mic答:沒關係,反正咒在,不管它哪裡動。
問:好,不管它哪裡動。過了一段時間那個咒好像又沒了。
mic答:又沒了,又回到能所雙忘。
問:然後,它那個跑跑跑,往底下跑了一點,又好像是往膻中穴這邊跑。
mic答:沒關係,你往哪裡都沒關係。
問:它又往下跑,跑了之後,反正就是說全身都特別輕鬆舒服。
mic答:這是正受用。
問:哪裡也不痛,也不幹嘛。後來我就讓它去吧,最後我還想著念,怎麼也念不起來,好像我是飄在一個河裡面,上面一個東西我坐在那塊,好舒服好平靜的這樣子。
mic答:那是定相,定境是這樣的。
問:然後後面這個過程,往下走了,膻中穴這邊跑。
mic答:你不要管它在哪裡。
問:又好像往體內跑了,然後就……
mic答:定在那裡了。
問:對,定在那兒。
mic答:就像一塊枕木在暖暖的河流裡面飄一樣。
問:又像飄在上面,反正很舒服。
mic答:對,這是定境。
問:我就怎麼也提不起來,提了提不起來,我就快速地提。
mic答:反反覆覆。
問:提了一下子,又沒力,提不起來。就這樣搞了老半天,後來我不搞啦。
mic答:一切放下了。
問:一切放下,我也不管它了。我就持了一會,跟牛皮糖一樣搞搞搞。好像膽經這裡有一點點,但是也消得差不多了,坐骨這邊有點痛那種,就是脹痛。然後這些痛境都沒了,反正坐在那裡很舒服,我就一直在念,提不起來。
mic答:不要重複。
問:我就不睬它了,好了這個時候我就下座了。
mic答:哦,下座啦,沒事,馬上又要上座啦。
問:我搞不清,我想問問上師。
mic答:這是對的,你都在這一條路上,這都是過程,一路風光,了不可得。好消息很快就要來啦,不要大聲說話,也不要大動,要養,要靜養聖胎。
問:我最近觀照就是用大願的那種。
mic答:對,要靜養聖胎,好消息要來了,就這幾天的事。
問:有這回事嗎?
mic答:有。
問:所以我說我從來沒有這種境相,我說問問上師哦。
mic答:沒關係沒關係,這個我知道了,我會來看望你的。
問:真的假的?
mic答:阿彌陀佛,我們每天都在撒謊。(眾笑)
問:不是,我不會說話。
mic答:我會說話。(眾笑)
印心七六七第五天
(2018年2月4日)
◈ 139-了了覺知和了了分明的區別
問:上師,了了覺知在座上就體驗心念耳聞,座下就是觀照?
mic答:對嗎?對不對?
問:我覺得對啊。
mic答:你覺得對嗎?
問:座上了了覺知體現在哪?座下體現在哪?
mic答:座上不講了了覺知,座上講心念耳聞,因為你是要持咒的,那只管咒在就行了。
問:座上沒有了了覺知的問題。
mic答:座下你是怎麼了了覺知的?
問:了了覺知座下還是體現在能夠跟著覺性。
mic答:哪個是你的覺性啊?了了覺知不是你的覺性嗎?那你這個是覺性跟著覺性走。你說了了覺知跟著覺性走,不變成覺性跟著覺性走啦?
問:嗯,我也不會說,就那意思。沒有咒的時候,您說要了了覺知,後來我又回憶不起來了。
mic答:了了覺知要回憶嗎?
問:不是,我是說在這個時候怎麼用?
mic答:了了覺知啊?
問:咒沒有了,了了覺知。
mic答:在座上啊?
問:座上,怎麼用啊?這是什麼意思呢?
mic答:座上咒沒有了,咒沒有了你在幹什麼呢?
問:咒沒有了,什麼也幹不了了。
mic答:什麼也幹不了了,你又在幹嘛呢?你是怎麼個表現呢?是坐著還是躺著?
問:坐著。
mic答:坐著,是啊,那在做什麼呢?
問:心念耳聞也沒有了。
mic答:是啊,那你咒都沒有了心念耳聞怎麼還會有呢?那你在那坐著幹什麼?心亂不亂?
問:不亂,很清淨。
mic答:心不亂就這麼坐著唄。
問:腿也不疼了。
mic答:那你還想幹什麼?
問:那您說要了了覺知,我記得。
mic答:那不是了了覺知嗎?清淨不是了了覺知嗎?
問:哦,那就是了了覺知。
mic答:你把清淨跟了了覺知對立起來了?
問:沒有啊。
mic答:沒有,那不就是啦,你還想求什麼啊?
問:哦,那就是了了覺知。不要用力也不用想,現實就那樣擺著。
mic答:用力怎麼用呢?打坐還要用力嗎?清淨還用力嗎?
問:那本身就是了了覺知了。
mic答:是啊,那你還要求個什麼。
問:知道了,感恩上師。反正越學越糊塗了你知道嗎?
問A:謙虛了,修得很好。
mic答:糊塗不怕,糊塗怕什麼?她會用了你會用嗎?
問A:還不完全,還不完全會用。
mic答:你都不用,不是不會用,佛性在你那全都變成閑傢俱閑家當了,拿來擺設的,你看這丈六金身,卻不會用。
問A:我再體會體會。
mic答:怎麼體會?
問A:不住就是體會。
問B:上師,那天不是說阿貓阿狗都是了了覺知嗎?
mic答:阿貓阿狗都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
問C:上師,了了分明是不是無明現前啊?(眾笑)
mic答:這個我不會。(眾笑)
問A:我們很容易粘上去的,你看,這個我們轉身不太會轉,這個細微處確實好不容易。
mic答:了了分明叫意識現前,發現不了無明。能發現無明那是很大的定力,這了了分明叫意識現前。
問D:那這口念耳聞的時候不是了了分明的嘛。
mic答:是,沒錯,字字分明,念念分明。自性現前是有前提的,自性現前是怎麼樣呢?我們母音上師開示:“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它的前提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了了覺知。那你要說平時的了了分明那就是意識現前。
問E:那就是說認識無明需要有很大的定力?
mic答:對。
印心七六七第六天
(2018年2月5日)
◈ 140-無根念
問:上師,您上次有說一個無根念,那是怎麼起來的?
mic答:無根念也是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只是它閃爍得很快,還有一些是因緣而生,就在某種事境發生的情況下而生起的,所以叫無根念。
問:可是他有可能是我周圍的人,可是那些場景、過程都是不曾發生過的。
mic答:是啊,都是外來的,各種因緣都會形成這種念頭,被你察覺到了,所以叫無根念。就相當於他心通,他心通就是能夠發現別人的心,他在想什麼,這些念頭反應到我們的意識當中,就是無根念。
問:這樣子啊。
問A:那這個是不是微細流注?都沒關係?
mic答:你給它叫什麼名相都沒關係。
問題:131_140
131-承當並超越自己的修行
132-如何是真正的承當
印心七六七第四天
133-用站軍姿和牆蹲來培養元氣
134-修無止境之“悟同未悟”
135-極力追頂可以培養中氣
136-自覺力就是解脫力
137-發願可以覺破無明
138-能所雙忘後的定境
印心七六七第五天
139-了了覺知和了了分明的區別
印心七六七第六天
140-無根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