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心念心聞不是憑意識想咒
問:心念耳聞一開始念的時候是口念耳聞,自己聽自己的聲音,然後聲音小了,就不用出聲了。我現在就是反過來說,我知道在用舌根帶動這個心念耳聞,我默念的話,就是我舌頭不動的話,那不算心念耳聞嗎?
mic答:舌頭不動,那你是心想。
問:叫心想?
mic答:心想,已經沒有念咒了。
問:舌根動與不動有什麼區別?
mic答:舌根動是由你嘴唇動,舌頭動慢慢過渡下來的,雖然嘴唇不動,舌頭還在顫動,舌頭動的幅度沒那麼大,但是你這個地方還是在動的,這個舌根還是在動的。但是說你舌根完全不動,完全停下來了,那是憑這個意識在想,那叫想咒,不叫念咒。好多師兄就錯以為這叫心念心聞,其實心念心聞指的是一心不亂,就是能所雙忘出現之前的極力追頂,那就是一心不亂的表現了。所以你要說心念心聞了,你看能不能進入極力追頂,能不能形成咒輪,形成不了的。
◈ 142-手印的鬆緊度要恰到好處
問: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手印結得緊的話,它就特別疼,多少要偷點懶,松一點,就不疼了,那我是繼續用力呢,還是多少松一松?手印疼了不是消業障嗎?
mic答:是看你從哪個用度去講,這個手印的話,可緊也可松,那是適當的緊,也是適當的松,沒有要求一定是很緊,太松了也不行,手印容易散。所以那個恰到好處要自己去掌握。
◈ 143-密法傳承的源頭和依據
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咱這個印心宗,心中心法是其中一個法門,還有其他的六十多個法門。咱的心中心法傳承來自大愚祖師,再早就是普賢菩薩傳過來的,那麼這個藥師法的傳承,我就一點也不瞭解是怎麼過來的。
mic答:這個我們祖師在傳,傳了就傳了,我們也從不問出處。因為一個宗門的建立是有過程的,不是說普賢王如來傳的那一刹那就是只傳心中心法,我們祖師沒這麼說過,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傳別有的法。但是告訴你,這個藥師法的初祖就是文殊菩薩,釋迦佛傳給文殊菩薩的就是藥師法。而我們密宗,釋迦牟尼佛傳出來的密宗就是兩位大師負責傳的,一位是普賢菩薩,一位就是文殊菩薩,他們倆負責傳密法的。所以密宗的祖庭,不管是哪個宗門密宗的祖庭,它必須是釋迦佛居中,兩邊就是普賢、文殊,必定的。一切密法都來自於他們三個,那麼心中心法也是密法,藥師法也是密法,准提法也是密法,所有密法的傳承都是他們傳出來的。
心中心法是金剛乘第四真如門,這個我們都知道了。那為什麼叫真如門?以什麼作為真如呢?持咒心念耳聞,打坐一動不動,這就是真如的表現,所以叫真如門。那這個持咒心念耳聞,就是文殊菩薩的語密,打坐一動不動就是普賢菩薩的身密,由語密、身密共同作用,證入心密,心密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個叫作金剛乘第四真如門。
這個傳承肯定是從佛傳下來的。但是依據在哪呢?每一部佛經就是依據,我們印心宗所傳的六十八個法門,每一個法都有佛經作為依據。這正是《楞嚴經》所講的,末法時代傳法必須要有佛經作為法本,沒有佛經作為法本的法就是外道。
◈ 144-做好旁觀者和當局者
mic答:沒有話說嗎?
問:這幾天打坐還是那事,就是稀裡糊塗,混到時間,一陣清醒,一陣明白,一陣糊塗。
mic答:清醒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問:清醒就是咒還在。迷離迷糊,還知道咒,還有妄想,都參雜到一起了,不像一開始上座那樣。
mic答:座上座多長時間?
問:開始是四個小時,後來是八個小時。
mic答:下座呢?這下座對境界粘不粘著啊?
問:粘著。
mic答:粘著哦。
問:我還沒敢講妄想減少多少,多少減一點,但沒有減那麼多妄想。沒有輕安那個覺受了。
mic答:粘著了就沒有了,輕安是不粘著,粘著就不會有輕安。你幾時沒粘著,幾時就會出現輕安。
問:我就這樣行了,這才坐多長時間,不錯了。
mic答:這主要不是座上的問題,是座下,座下不粘著才能夠證明你這個座是坐得好的。
問:哦,但粘著也比以前少了。
mic答:你這樣,你分幾步來走,現在要怎麼做呢?旁觀者,看一切事境都是旁觀者,這容易做到吧?
問:容易,容易。
mic答:對,這叫旁觀者清,一切事境都是旁觀者,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當局者,你對別的事境來講,你是旁觀者是沒錯,但對自己的事還是當局者。
問:對對對。
mic答:所以既是旁觀者,又是當局者。這就是我們禪宗所講的賓中主,賓就是旁觀,主就是主人,賓中主,觀察別人的同時也在觀察自己,這就是賓中主。做功夫如果是從旁觀者角度來講就賓中賓,對自己來講就賓中主。賓中主、賓中賓都是被動的,所以叫被動觀照。所以要先從賓中賓、賓中主來做,雖然是被動的,但還有一絲毫的主動在裡面,這個下手就相對來講比較容易。
問A:上師,您說那個賓中賓的意思就是不僅把跟自己無關的看成咱們是當旁觀者,把自己也當成是旁觀者,是這樣嗎?
mic答:對,講得明白。
問A:對吧?
mic答:對,都說你講得明白了,還對不對?
問A:猜的。
問B:上師,我有時候比如遇到事的時候,跟著流浪一小段,完了之後才覺。
mic答:這就是賓中主,流浪了一段之後再覺察自己。
問B:但是八個小時以後,我感覺在一兩個小時之內,流浪時候還是少了。
mic答:能夠不流浪了。
問B:偶爾還能看得見。
mic答:所以這個打坐對於觀照還是有幫助的。
問B:太對了,我受益了。
印心七六七第七天
(2018年2月6日)
◈ 145-如何提升座上和座下的功夫
問:上師說的不要打死座,說座打死了,座下就不會用。
mic答:你沒時間去用,你說一天打十多個小時有什麼用?打那麼長時間有什麼用?關鍵你下座以後,你沒有時間去用,下座除了吃飯就是睡覺了,你哪有時間去用它?我們一般說打長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以上那都叫長座了,哪怕就是說你坐八個小時、十個小時也沒關係,還能夠有時間下來用一用。你說坐個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乃至十八個小時,那有什麼用呢?去跟那個石頭、木頭比誰坐的時間長,那有什麼用?
問A:我不是去年到雲南去過一個階段嘛,我覺得那個階段收穫就很大,就是你一整年這樣忙忙碌碌的,然後有一段時間進修,我覺得挺好的。
mic答:用我們的話說,你不用連續這麼打,你可以今天打十二個小時,停個兩、三天再打一次。像那邊道場,每天都是這樣打,我說你這樣有什麼用嘛,你連下座啟用的機會都沒有,你跟石頭、木頭比看誰坐的時間長,那有什麼用啊?每天就這麼坐那有什麼意義?我說你打長坐是可以,打長坐的目的是什麼?培養定力,定力用來幹嗎?下座你要去用它,這是目的,那你不用,你坐那麼長時間幹嘛?
問A:再有一個我覺得有時候,他們打長坐把它打死了。
mic答:就是打死了。
問A:打死了是什麼呢?座上不懂用功,他沒有用功,這是很重要的,他就是死坐在那個地方。
mic答:死坐在那個地方。
問:他也心念耳聞了,他怎麼不用功呢?他也在持咒。
問A:哎呀,那是你想的樣子。
mic答:那是你認為的。
問A:你認為的,他根本就沒有做功,他要真做功了,他一定有收穫,他的體會一定非常豐富,聽體會我就可以聽得出來。
mic答:你叫他開口他不知道怎麼講。
問A:他不知道說什麼,他就是沒有做功,你做功了你這一座肯定有體會。我就不相信你談不出問題,就哪怕痛我也知道痛是怎麼回事,都清清楚楚的,哪裡會談不出來?就沒有做功,他不去體會。“痛就痛,忍吧,哎呀,不管它了。”這個樣子的,沒有收穫,死到上面了。
問B:那痛來了怎麼辦?
問A:痛裡面很多營養的,很多收穫的。
mic答:為什麼會痛?
問A:對啊。
問B:痛把它分解掉。
問A:痛是有東西的,比方說定力的增長,上師說有定力的增長,你體會到了沒有?體會到一心不亂,痛的時候是一心不亂的,因為只有痛其他的都不在了,你想分心都分不過來,因為太痛了,有這種沒有?
問B:有。
問A:那你體會出來沒有?能不能談出來?沒有嘛,是不是啊?上師說,藥師佛在這裡給你治病,你體會到沒有?
mic答:藥師佛在講法。
問A:對,在講法,你體會到沒有?這是上師的體會,還告訴你,你有沒有?沒有啊。然後你四大分離要走的時候那種痛苦,你現在覺受到了沒有?
mic答:絕大多數人講到這個痛,他只有一個字:忍。
問A:忍,對,然後熬。
mic答:熬,那不是功夫。
問A:對,那誰都會。
問:其實痛是可以脫開的,就是可以受而不受,知道痛那個不痛,其實可以脫開的。
問A:你看這個痛有個過程,從剛開始隱隱的痛,到慢慢的刺痛,到無法可忍,刺心錐骨的痛,你體會到這個過程,它一級一級升級,然後它是個無常相,是不是?它裡面很多東西,要總結的太多了,可是我聽不到你談出來。
mic答:這個痛就是定,痛是一種定。
問A:對,認識到這個定沒有?
mic答:你認識到這個痛是一種定的時候,什麼痛都過去了,對你來講就沒有痛存在了。
問:那要不動才是定。
mic答:再痛還是定,所以痛是可以培養定力的,就是這麼來的。
問A:痛裡面它是一心不亂的,你根本就是不會雜用其心的。
問B:我以前經歷過這種情況,就是我當初,那時候剛離婚,出家前的事,離了婚以後心情非常不好,當時對老婆是恨之入骨。
mic答:有孩子沒有?
問B:有,最後沒辦法跑到山裡面去住茅棚,跟一個老和尚住茅棚。在那住茅棚成天還是想不通,想著想著氣得咬牙切齒的,人都成這樣了。氣到最後沒辦法了,最後痛苦到極點的時候,好像痛苦跟自己脫開了一樣,那個痛苦是痛苦,但是自己是自己。
mic答:那開始觀照了。
問B:從那以後那種痛苦好像就沒那麼強烈了。
問:受而不受。
問A:還有這個痛苦它可以治病,有很多關口你平時是忍不過去的,這個一痛,痛得你毛孔全部張開了,全身發抖,然後這個氣開始了“唰”一下子,是不是啊?就是這個過程。
問B:有時候心臟這個痛,“呲呲呲”往那跑。
問A:對啊。
問B:它這個痛一處,一會就跑那,跑著跑著這個就不痛了。
問A:這個就有受用了嘛。
mic答:這個叫生恨痛絕。
問A:你要體會它這個過程,我們現在談不出這些過程,為什麼?因為他不在這個座中去體會,他沒用功,其實是有功用的,他沒有去體會。上師說的是這個意思,坐那裡死坐,談不出東西來,你要每一座都這麼用功,你想沒有收穫都難。
問B:最近好像不怎麼痛了,剛開始還痛。
問A:沒有痛收穫就少。
問B:現在坐著坐著就痛很少,輕輕的,有一點點痛。
問A:不痛也有不痛的用功了。
問:我也不怎麼痛了,因為我的腿也不怎麼痛了,手也不太痛了。
mic答:不痛了就在咒上了,就在咒上去做功夫了。
問:但是念咒有時候妄念會飄。
mic答:妄念會飄是細住了。
問A:你這個時候應該又回到念念分明上來了。
mic答:念念分明。
問A:是,應該跟前面的字字分明完全不同了。
mic答:有區別,念念分明。
問A:前面是作意的,這個時候是不作意了?
mic答:念念分明就不作意了。
問:前提是要徹底放下。
問A:現在很難聽到這麼細的這種分享,聽不到,為什麼?
mic答:這個得要單獨聊才行。
問A:單獨啊。
mic答:你看我一上來就找他,別人我不找,上來直接就來找他。
◈ 146-如何才能願行堅固
問:我本來說沒有問題了,結果上師一來我就有問題了,一說我就有問題了,這個階段的話要念念分明。跟著飄還是沒有完全萬緣放下,還是沒有,這個決心還不夠。
mic答:你要是完全放下那也不可能,說沒放下也放下了不少,那就是一種膠合狀態,賓中主和主中賓的這麼一個關係,有的時候是賓中主,有的時候是主中賓,就這種膠合的狀態。
所以就叫作凡聖同居土,一會觀照,好清淨,心好空靈不住,念念分明,念念不住;一會又有雜七雜八的思想出現了,要跟著跑一陣子才能回來,你看這時候就是凡夫相。所以一會是聖人相,一會是凡夫相,就這樣凡聖同居土。
問:道理也明白,其實還是明白得不徹底。也是上師說的願,但是這個信願行,信在前,信要信得徹底。
mic答:信願行,信念要堅固。
問:對,信是最根本的,信要信得很徹底,那個願才發得起來。
mic答:信願要堅固,它是互相作用,信願堅固,願力才能夠生起。行就是總結你這個信念和你這個願力,也叫行持,同時這個行持又能夠反映到信念上去。因為我們所講的信念也可以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如果說行持上出現問題了,又會影響到他的信心,互相作用的。
所以好多師兄你看他剛開始學佛,發的願多大啊,後來跟隨這個老師那個老師修學一段時間之後,信心找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行持出問題了,得不到真實受用,他肯定就問:“這是我的問題嗎?還是書的問題?”他就在這兩方面去找,他就沒有找是老師出了問題,他就找書。書的白紙黑字,那個道理的話你能悟透就悟了,悟不透了也就是白紙黑字了。所以在書上找指導那要你的理解能力很強才行。
問A:其實他這個階段是很苦惱的。
mic答:對。
問A:非常非常苦惱。
mic答: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迷,迷失嘛,所以要有師度,不能說是書度,書怎麼度呢?扔一條船在那裡,然後怎麼開船你得看說明書自己去開船,度人是這麼度的啊?那有個熟悉的船夫這事情就簡單了。
問: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道理沒有徹底明白,開始的時候,有的時候是迷信,他就說靠上師,但是他道理沒有太明白。
mic答:所以這個也是問題,這個要看這個上師聰明不聰明,不給你靠,這上師說我沒本事,還得要自己來用功,有很多問題是要這麼解決的。
問:因為他一旦那個的話他容易在相上,就會偏到相上去,靠某個人的話,因為道理不明白。
mic答:也要去實踐,光靠上師也不行。
問A:這個時候我老想起一個畫面就是那個老鷹訓練小鷹,老鷹“啪”一腳就把小鷹踢下去了,然後看它能不能飛,它不能飛就下去把它接上來。然後再放那裡,休息幾天,然後“啪”一腳把它踢下去,這個畫面就是這樣子的。上師也經常這樣踢,但是我們很多師兄看不懂這個。
mic答:看不懂。
問A:所以他這個自信建不起來。
問:他總覺得有一個依靠。
問A:所以每次他問上師,上師再反問回去。“上師這個是不是這樣?”上師說:“是不是啊?”你看,這不就是在踢你,就是建立你的自信。可是有的師兄說:“我問你呢,怎麼又問我呢?”(眾笑)
mic答:“你都不知道,我怎麼知道呢?”
問A:這個就是錯過了。
問B:自己待一段時間也挺好的,我在雁蕩山待的那幾年還是很受用的,雖然進展緩慢,好像基礎慢慢牢固了。
mic答:嗯,可以,以後我們有能力了去包山,包一座山來搭無數個茅棚在那裡,然後你就自己獨立在山上去修了。然後我們又在山腳下辦個公館,那你想下山來交流就交流,想過幾天舒服日子也行,充充電再上去都可以,要有這麼個點。
問A:完全建立自信了就把你趕下去建道場去。
mic答:對,把你趕到全國各地去建道場,沒錢,給你一筆錢。
問:其實母音師尊年譜裡面,他好像是沒有打開之前已經在傳法了,是不是已經就在弘法利生了?
mic答:接引,接引眾生不是說悟後才開始的,這都是講有緣,要有緣。沒有哪一個人是完全迷惑的,也沒有哪一個人完全是圓滿覺地的,總要有個過程。
問A:對,我覺得上師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受用就是讓你在這個地方,能有一個實修的地方,實踐的地方,有一個平臺在這裡。但是很多人不會用這個平臺,他覺得:“哎呀好麻煩,你又讓我巡場啊?你又讓我去做飯啊?”他不覺得這是受用,他覺得這是麻煩,煩惱就出來了。
問:其實做事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大家好像都怕做事,也是提高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磨練。就是要會做,主要是要知道怎麼做,會做就好。
◈ 147-如何是“覺在前”的體會
問:上師,座下就像剛才您說的三種方法就行,就是察,要是覺在前當然最好,能覺,當下一覺,就轉。
mic答:這個母音師尊的《略論明心見性》上分十步來講。
問:分了十步那更細,但是我覺得這三步就是可以了。
mic答:三步也包括十步,十步也包括三步。
問:一覺就行,一覺就當下了。
mic答:我們三步是十步的簡化版。
問:這個很通俗,就是覺在前,覺在當下,然後就是對治。實在是覺不了你就對治一下,包括**師的方法也可以用,各種方法你只要能對治住也行。或者是發願,當下發願,轉不過去的煩惱就發願,但是這已經落在後面了,覺在前是最好的。
問A:上師,以前發生問題的時候,我也想兩三種方案,馬上選擇最好的方案去實施。
mic答:抓鬮一下。
問A:也不叫抓鬮,因為知道有最好的方案去處理事情,時間很短,那是屬於?
mic答:跟公安抓人一樣,制定幾種方案。
問A:那是瞬間的事情,感覺就是最多一兩秒,念頭就出來了嘛,這屬於覺在後還是怎麼說呢?但是也不是經常化,有時候反應慢還想一想,有時候不用想,自己出來了。
mic答:你說的是以前,以前跟以後是兩碼事,以前都過去了,你還去管它幹嘛?以前跟以後是兩碼事。所以這個師兄給你補充一句“妙用”,那是貓用,不是妙用。
問B:師父剛剛說的是覺在前做不到,現在功夫不可能做得到。
mic答:偶爾也能做得到,這個自性流露是時時刻刻的,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很有智慧,這肯定是覺在前。
問A:它這個把覺放在念頭起處。
mic答:對,念頭起處,有時候我們事情做完就發現今天我挺有智慧的,這就是覺在前,突然發現自己也能夠覺到前了,所以這個偶然也會。
問:覺在當下,會不會或多或少還有一點落在思維上,比方說當下對治。
mic答:這也沒關係,你要完全剝離開思維那也是不可能的。分別有分別執著,還有善分別。善分別就是妙用,用而不住,即用即舍,即用即離,這就是善分別。
問A:覺在前就是那個境界產生之前的那的時候?
mic答:覺在前就是比較直覺,比如說你走夜路,“嘩嘩嘩”地勇往直前,突然前面出一個水坑,你的腳本來是要踩下去的,一看到水坑馬上就停住了,這肯定是覺在前,不可能覺在後,所以說它是一種直覺的作用,覺在前。
問A:那這麼理解的還不一樣。
mic答:這個不能理解,這是直覺,理解就要起分別了,要動念了。這是打個比方,你也可以不用這個比方。
問A:那這個是念頭的起處。
問B:踩刹車。
mic答:就是,開車的時候踩刹車,眼睛一看到事情大腦還沒反應過來就踩刹車。
問A:那這要功夫的。
mic答:你這個功夫用得很好啊,你用過了。(眾笑)
問:開夜車就是。
mic答:你不能否認你是用過的。
問:體會就是念頭好像要起來了。
mic答:不要再打比方了,再打比方就是給月亮裝電梯了。(眾笑)
問A:自性起來的時候,它是大腦還沒起作用的時候。
mic答:對,意識還沒生起已經在用了,常用恰恰無。
問:就像發願,那個發願文其實沒念,但是那一念一起來已經清淨了。
mic答:對,這是熟透了,功夫熟透了。先是說願行,之後是行願,行願就是起心動念無不是願,就是行願,剛開始是發願而去行持的叫作願行。
◈ 148-如何是“替大眾承當”
mic答:要念念都在觀照中,如何是念念觀照?
問:念念不住。
mic答:還有呢?
問:就一念空。
問A:沒臺詞了。
mic答:反反覆覆都在說念念不住、了了常知。這不是觀照嗎?了知本來,就是觀照。有沒有離開了知啊?了知本來,了知本來就是覺。
問A:請問上師,那個了知不是意識上的了知嗎?就是“念念清淨”,啊,就是了。
mic答:承當得很好嘛。你看,上師又時時刻刻在替你們肯定,你們又肯定不了了。
問A:肯定啦。
mic答:你肯定了個什麼?
問A:肯定那個肯定。
mic答:還有一種說法,你肯定了什麼?
問A:肯定了什麼?
(上師弄出聲響)
問A:肯定了當下。
mic答:再來一種說法。
問A:再來一種說法?臺詞快用光了,肯定了臺詞。我來一點點茶就好。
mic答:已經給了無數點了。
問A:肯定了無數點。
mic答:替大家承當嘛。
問:承當了。
mic答:替大家承當。
問A:大家都在承當。
mic答:替大家承當怎麼說呢?
問A:大家承當怎麼說呢?(聲響)這就是了。
mic答:所以這個承當也是在替大家承當。一說肯定的,在座的無人不知,這就是替大家承當。請坐,還有問題嗎?有問題儘管問。
問B:這個打長坐,打到後面到底怎麼用功?
mic答:打到後面就是下座,下座正是用功時。
問B:捨不得下座。
mic答:那就沒有後面,你問的是後面,後面就是下座。
問C:不願意替自己承當。
mic答:是吧?如何說呢?
問C:上師一說替大眾承當,大家都很高興。
mic答:一替大眾承當了,大眾全部都承當了,我也高興。
◈ 149-座上的金剛乘——一動不動和心念耳聞
問:上師,有時候您開示講到金剛乘,是什麼意思?
mic答:金剛乘就是金剛乘,什麼都不是。你想解釋清楚一點嗎?
問:對啊。
mic答:好,你聽著,金剛乘,並非金剛乘,是名金剛乘。這回聽清楚了吧?
問:這個是很究竟。但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修這個法說是金剛乘怎麼理解?
mic答:這個我們昨天已經講過了,只是昨天講的時候你沒聽,以前也講過了。金剛乘是什麼意思呢?打坐的時候一動不動,持咒的時候心念耳聞,這就是金剛乘。以後誰要說他是金剛乘,你就拿這個去衡量。你打坐是不是一動不動的啊?如果動來動去就不是金剛乘了。金剛乘是一動不動,動來動去就不是金剛乘了。那叫什麼乘?動來動去那叫水蛇乘。水蛇不是動來動去嗎?還有鱷魚乘。所以金剛乘就是一動不動,然後心念耳聞。座上心念耳聞,一動不動,這就是金剛乘。你看你這一句話問出個標準來了,你們誰要說修的法是金剛乘的,那就看你的功夫是不是金剛乘的功夫,是不是心念耳聞、一動不動,否則就不能夠叫金剛乘。能接受不?
問:可以。
印心七七七第二天
(2018年2月8日)
◈ 150-座上不能找境界
問:上師,我都不知道怎麼說。
mic答:那就不說唄。
問:不說又想問清楚。我覺得我最近這幾天好像不如前面了,倒退了。
mic答:退回解放前了,我告訴你,要退就退徹底一點,退到本來那裡就行了。
問:現在問題就是打坐的時候,那個咒本來我可以很快念,現在的速度提不快了,提起來的時候不像原來那麼有力,我不知道怎麼回事。
mic答:你找境界了。那陣子境界好的時候,哇!歡喜啊!一過兩天境界沒了就開始,去哪啦?去哪啦?這就是有個笑話《我不見了》,聽說過嗎?
問:沒有。
mic答:那就講給你聽《我不見了》。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傻瓜,傻傻的,什麼都不會幹,也不識幾個字,後來他的家人就花錢讓他在衙門裡面買了個差事,就是做拿著個棍子站在縣太爺邊上的衙吏。縣太爺有一天叫他押一個和尚,那和尚可能犯了點罪,押到州府去。這個傻子衙吏沒什麼文化記性也不好,所以那個縣官就叮囑他:你要看好這個人,每天起來就點幾樣東西,棍子在哪?鑰匙在哪?公文在哪?和尚在哪?枷鎖在哪?每天就記住這五樣,很簡單。然後這個衙吏就押著犯人上路了,一路上住宿一起來就開始數:棍子在哪?鑰匙在哪?公文在哪?枷鎖在哪?和尚在哪?每天都這麼數,這和尚一看這是個傻瓜。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多叫了幾瓶酒把他給灌醉了,灌醉了之後把他的頭給剃了,穿上和尚的衣服,鎖上枷鎖,然後鑰匙掛在門上,棍子靠在門上,這和尚就穿起他的衣服走了。這傻瓜第二天一起來,咦?怎麼回事啊?好像今天有點不一樣啊。然後就開始看,棍子在,鑰匙掛在門邊上,公文也在,一摸枷鎖也在,和尚呢?一摸摸頭,和尚還在,那我呢?我去哪了?我不見了。(眾笑)這就是找境界,我不見了。
問:是啊,我那幾天確實也是的。
mic答:你看,我去哪了?我不見了。
問:開始兩天還好。
mic答:開始兩天還好。和尚在、公文在、棍子在、鑰匙在。
問:對,找對比的那種。
mic答:你在找境界嘛,開始還好,這個境界好啊,有光啊,有境界啊,那都是一樣的,在數這些東西還在,找境界。
問:所以我講退掉了,退到後面了。
mic答:退掉了,和尚還在,我不見了。
問:那就說不管它了。
問A:還是上師講得好啊,她今天急,她找我交流,我說上師晚上要來,跟上師說。
mic答:找師兄交流“我不見了”。
問:因為這種情況沒碰到過。
mic答:那是,從來沒遇到過。我還會不見了?
問:所以碰到就產生這樣子的疑問,加上剛開始聽到上師講的時候,像這種情況我本來就有點疑。
mic答:有疑。
問:我想還有這麼真嗎?後面就找境界。
mic答:找境界。
問:不光找境界,就是著在上面,念咒什麼就不像以前那樣的,快不起來。
mic答:幹嘛要快呢?為什麼要快呢?快是自然的,自然快就快,自然不快就不快,你去找快的幹嘛?外面的汽車跑得快。(眾笑)
問:我開始都是快,有些東西不好意思問所以更不知道,現在臉皮稍微厚了一點,所以敢問了。
mic答:不敢問是力量不夠,力量夠了就敢問了。
問題:141_150
141-心念心聞不是憑意識想咒
142-手印的鬆緊度要恰到好處
143-密法傳承的源頭和依據
144-做好旁觀者和當局者
印心七六七第七天
145-如何提升座上和座下的功夫
146-如何才能願行堅固
147-如何是“覺在前”的體會
148-如何是“替大眾承當”
149-座上的金剛乘——一動不動和心念耳聞
印心七七七第二天
150-座上不能找境界